當談到代工巨頭時,大多數人會想到臺積電和三星。
這是因為這兩家巨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批量生產5nm工藝芯片的專業代工廠。
其中,盡管臺積電是一家中國公司,但由于使用了美國設備和某些美國技術,在許多情況下它仍必須由美國控制。
因此,中國半導體行業期待著中芯國際的崛起。
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第一家芯片代工巨頭。
中芯國際最近的受歡迎程度和受歡迎程度都不低。
一方面,這是由于高層動蕩和大個子梁夢松辭職的影響。
另一方面,它也被包括在所謂的“實體列表”列表中。
由美國商務部。
。
從更樂觀的角度來看,列入“實體名單”的中國公司在至少具有“認可”的由某個國家的商務部根據其技術實力和影響力而定。
列表中的SMIC也不例外。
截至2019年底,中芯國際已實現14nm工藝的批量生產,并已收到臺積電的部分華為芯片訂單。
然后,在2020年,中芯國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,在N + 1進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。
N + 1處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“ Wanason協議”的限制,SMIC無法獲得從ASML購買的EUV光刻機。
如果沒有EUV光刻機,該公司只能找到另一種方法來提高芯片工藝的精度。
幸運的是,在梁孟嵩的指導下,各種消息人士稱,中芯國際的7nm(N + 1)工藝已經能夠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情況下實現生產。
清空技術是不合適的,而且公司還面臨著增加產能的沉重任務。
根據北京亦莊的官方消息,中芯國際和北京亦莊共同成立了中芯國際資本。
筆者獲悉,中芯國際資本項目總投資近500億元。
該項目分為兩個階段。
第一階段已經在建設過程中,計劃于2024年完成。
對于中芯國際資本第一期項目,中芯國際的期望是在完成后實現每月約100,000個12英寸晶圓的生產能力。
顯然,中芯國際正在為7nm工藝的批量生產和商業化使用做準備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芯國際除了在北京建廠外,在上海也有類似的項目。
不久前,該公司在上海的項目也被披露。
當然,該公司的產能擴張并不僅僅是為7納米工藝鋪平道路。
近來,全球晶圓短缺狀況變得越來越嚴重,這對于提高晶圓代工廠的性能是一個絕好的機會。
在市場環境的幫助下,中芯國際希望繼續增加其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市場份額。